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日期:2025/10/14
来源:
10月10日,2025年新型研发机构生态大会在合肥举行,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产业链龙头企业、创新联合体、金融投资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汇聚一堂。作为合肥市重点培育的科技成果转化“金凤凰”企业,合肥幺正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参会,其展示的高通光离子阱量子计算机模型与离子阱量子计算核心芯片备受关注。
以下内容转自合新闻
一批国内首创技术“破茧”“织线成网”,合肥构建新型研发机构新生态
唤醒实验室中的技术,使其完成“从1到100”的产业化转身。在合肥,活跃着一批“红娘”型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它们立于高校技术与产业应用的沟壑之间,成为技术走入市场的桥梁。
10月10日,2025年新型研发机构生态大会在合肥举行,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产业链龙头企业、创新联合体、金融投资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汇聚。一批原创成果发布,区域合作邀约在会上达成,一张看不见的创新要素流动之网在此织就。
首创、首发,展台前后的“科技论剑”
“我们最新的机器人今天线下首发!”孙强,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孵化企业哈工智灵的总经理,当天在会场格外欣喜,企业研发的井下封堵机器人即将在众人面前亮相。
形似小型推土机的封堵机器人,是下水管道的“作业能手”,集成了多传感融合、智能封堵与全自主导航等技术,能够对井下环境建立三维模型,并开展高效清淤、智能封堵与实时气压监测。“我们在行业首创‘管道精准定位+无人封堵’一体化技术,填补了地下管网无人化封堵领域的技术空白,能够有效杜绝人工溺水、窒息、中毒等作业风险。”孙强介绍。
来自安徽大学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的ZL-DR400型稀释制冷机刷新国产极低温设备的性能指标;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带来的微型无人直升机“智·蜂”,是掌心起降的“侦察尖兵”,填补国内微型智能无人直升机技术空白……现场,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十大产品发布,从低空经济到超导材料,再到智能装备,一项项来自新型研发机构的原创成果集中亮相。
而在这些科技成果背后,是整片的“科技海洋”。“全市57家新型研发机构,开发‘三新’‘三首’产品160余项,技术服务收入15亿元。”合肥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从“书架”到“货架”,科技成果“批量生产”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需要勇敢的尝试,更需要专业的推手,新型研发机构正是这关键一环。 大会现场,企业幺正量子带来的离子阱量子计算机源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科研成果。“我们现在可以造小而精的芯片,也可以造整台的量子计算机。”合肥幺正量子负责人贺冉手托一枚离子阱芯片颇为自豪地讲述着。这项源自中国科大的科技种子,要成长起来也颇为不易。“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孵化而出,中国科大先研院提供了企业初期发展经验与资本对接支持。”贺冉介绍,在中国科大先研院的帮助下,企业成功解决了知识产权赋权难题,并获得了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公司得以迅速发展。 “从2012年至今,我们孵化企业超过350家,其中七成以上都源于中国科大。”中国科大先研院综合管理部副部长杨晓龙表示。 成立14人的专业技术经理人团队,专门穿梭在高校和市场之间,向上做老师、教授的学生,向下当市场的调研者;建设专门针对师生的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提供场地服务、创业辅导,对接产业资源;自2019年起设立多只基金,总规模约20亿,致力于投早投小……中国科大先研院作为合肥市最早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已经有了一整套科技“带娃经验”,陪伴实验室中的灵光、论文中的科技,真正走到产业化的现实之中。 不止于中国科大,北京理工合肥无人智能装备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天津大学合肥创新发展研究院等一系列以各地高校“冠名”的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合肥。“高校就像科技的泉眼,源源不断产出科技活水,而合肥则开渠引水,并把它孕育成创新的江河。”上海交通大学合肥肿瘤早筛创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沙开涛如是说。 据了解,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当前合肥已引进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团队,集聚院士30余名、科技人才6000余名;引进、培育企业2000余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500家,累计培育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上市后备企业30余家。
织线成网,迈入联合新阶段
从单点突破到多链协同,合肥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在“串珠成链”、“织线成网”。
“经过多年发展,57家新型研发机构多点开花,覆盖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多领域,我们认为需要在更大层面上加强合作。”不要散兵作战,而是合纵连横、资源共享,合肥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概括了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思路。
这也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大会上切实的议程: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联合会揭牌,新型研发机构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整合起创新要素,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联合会聚集了创新平台、投资机构、龙头企业等多方,将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成果库”,对接合肥技术“需求库”,根据企业发布的“张榜”需求,以联合会为主体进行揭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北京理工安徽空天信息研究院与理工智数科技(合肥)有限公司签约,联合加速星载遥感智能计算平台的商业化应用与产业化推广;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合肥)技术创新研究院与合肥兴邦龙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围绕汽车智能零部件研发、车载电子系统升级、新型车用材料应用三大方向开展合作……
创新不再孤立,不是一个企业、一家院所踽踽独行的漫长征途,一系列项目的集中签约,成为联合攻关,共写产业发展故事的新开始。
在更大范围内,一个关于新型研发机构成长、科技成果落地的新生态,正加速构建。合肥正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合肥)、合肥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协同平台,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整合与共享。
“我们已经跨入了长三角一体化的3.0时代,需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合肥凭借创新资源,其地位越来越重要。长三角国创中心(合肥)已经形成30余人的团队,调研合肥以及安徽的产业需求,并吸引了一批研发团队,希望在我们的培育下,更多技术走向市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表示。
一场大会的落幕,是一个新生态的启程。从实验室的科技之光到产业的“繁星满天”,合肥正通过新型研发机构这一“创新之桥”,推动创新要素的畅通流动,将科技的源头活水,引入产业的广袤田野,让更多“从1到100”的故事破土而出。
原文链接:https://smart.hefeitong.cn/share/general/6059103
信息来源:合新闻